在这之后他们只要售卖了自己织出来的丝织品,就算是完成了他们的这一段工作。

    这就是小门小户的线路,如果要说到大的一面。

    就有点复杂了。

    首先从蚕茧的生产那里,就不是一家一户的养蚕了,而是所谓的“蚕庄”养蚕。

    这种蚕庄就相当于后世的集约化农场,通常都是由一家豪门大户出资建成的一个庄园。

    在那里边的养蚕女其实都是雇工,她们赚取的也都是出卖劳动所得到的报酬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大户根本不愁资金,可以购买品质优良的桑叶和蚕种。

    而且通常会雇用精于养蚕技能的“蚕娘子”来养蚕。

    所以蚕庄的茧子质量一般都比较好。

    非但如此,而且蚕庄售卖茧子的数量也比一家一户要多很多。

    所以在这种这种情况下,他们自然就占有一定优势。

    蚕庄通常将自己养出来的蚕茧,卖给本地的织造工坊。

    当然这些工坊也是相对规模比较大的,里面有很多织机。

    在这之后,这些大工坊制造出来的丝绸,就和那些小门小户的机户织出来的绸缎一样,同时流入了丝绸商的手中。

    但是之前说得简单,这里面其实分工却是异常细致。

    光是桑蚕业,就可以分成:桑蚕户、桑圃户、蚕丝户几种。

    在织造印染方面更是有专业纺纱的纺纱户,和机工、织工、染户等等分别,真是复杂异常。

    总之,在这以后汇聚到一起的丝绸,就会被这里的丝绸商卖到国各地去……基本上整个产业链就是这样。

    ……沈墨他们在这一路上谈谈说说,他一边听着顾宇哲向他汇报的整个蚕丝产业的情况,一边走入了一家家蚕户,观察着他们的生活状态。

    此时正值养蚕季,这些养蚕户家家都是关门闭户。

    若不是他这位丝客人来,蚕户几乎完没有任何跟外界的交往。

    其实这是为了在养蚕时,尽量避免外界的病菌感染才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在古代虽然没有病菌这个概念,但是蚕娘子们也知道跟外界的人接触越少,蚕宝宝就会越健康。

    等到沈墨观察了一路,却发现桑蚕作为经济产物原本价值极高,可是他却并没有在蚕户们家里看到安宁富足的景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