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着进奏院的话题,两人聊了一阵。

    而后,韩桢叮嘱道:“还是那句话,办邸报,别怕花钱。作为一份新兴的邸报,想要迅速抢占市场,在赵宋官报与一众小报中脱颖而出,前期就必须得砸钱。等往后百姓习惯了看我们的邸报,自有大把赚钱的法子。”

    “吾省的!”

    麻允迪点了点头。

    夹了一筷子豆腐送入口中,韩桢又问:“招了多少幕僚?”

    麻允迪如实答道:“共招了五人,这些人虽无功名在身,但俱都是仁孝之辈,颇有才干。”

    麻家到底是盘踞青州百年的大家族,人脉与名望可不只有明面上这么一点,招几个没名没姓,但却有才干的读书人,对麻家来说并非难事。

    莫要看不起幕僚,苏洵未成名前,也做过一阵子张方平的幕僚。

    此外,赵普曾经也是赵匡胤的幕僚。

    并且,赵普也有一个幕僚,名唤杨希闵,此人天生失明,于是令诸弟读经史,一历耳辄能不忘。

    不管是策动陈桥兵变、黄袍加身,还是维稳朝局,制定先南后北的进攻策略,这背后都有杨希闵的影子。

    从麻允迪前几日呈上来的折子,就能看出这些幕僚绝非庸才。

    韩桢沉吟道:“进奏院还有两个九品官员的实缺,你可自行处置。”

    啊?

    麻允迪一愣,没反应过来。

    见自家儿子傻乎乎地模样,一旁的麻彦民呵斥道:“你这蠢才,还不快多谢县长!”

    “多谢县长!”

    麻允迪这才明白,赶忙站起身,神色真挚地道谢。

    恩出于上。

    韩桢把这两个官员实缺的名额,交到麻允迪手上,就是为了让他笼络人心,得一个举贤荐能的好名声。

    能力可以平庸,但只要有这样一个好名声在,往后就不需担心。

    麻彦民端起酒杯,语气唏嘘道:“犬子不成器,让县长费心了。”

    “一家人不说两家话。”

    韩桢笑着举杯碰了碰。